習弄巧成拙,鐵腕出手反而加速信心崩潰提前引爆經濟、金融危機。
塔利班發言人穆賈希德在9月7日當晚警告公眾不要走上街頭,「在所有政府部門重啟,解釋陳抗相關的法律前,任何人都不應上街抗議。儘管塔利班承諾將比1996年至2001年第一次掌權時更具包容性,但許多阿富汗人擔心塔利班將重演以往殘酷和壓迫的統治。
France24報導,負責首都安全的塔利班莫賓將軍(General Mobin)告訴法新社,「婦女正在製造混亂,這些抗議是外國情報單位的陰謀。」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阿富汗情勢混亂,民眾上街示威 在經歷了20年的內戰後,終於再度掌權的塔利班面臨著統治阿富汗的艱鉅任務,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安全問題,包括來自伊斯蘭國分支「呼羅珊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Khorasan, ISIS-K)的挑戰。遭美國列為恐怖組織、惡名昭彰的哈卡尼網絡(Haqqani network)的創辦人哈卡尼(Jalaluddin Haqqani)之子西拉傑丁・哈卡尼(Sirajuddin Haqqani)則被任命為內政部長,並兼任副總理。」 近日除了首都喀布爾,其他城市也發生抗議活動,包括赫拉特(Herat)和馬扎里沙裡夫(Mazar-i-Sharif),婦女都要求被納入新政府。但政府閣員仍全都由在過去20年戰事中,領導塔利班對抗美軍和政府軍的將領出任。
儘管穆賈希德表示,這只是臨時內閣,「這只是臨時的內閣,我們將接納從阿富汗其他地區來的人。據一份聯合國報告稱,他是塔利班已故創始人歐瑪(Mullah Omar)親近的夥伴和政治顧問,同時他也是塔利班目前最高領袖艾昆薩達(Hibatullah Akhundzada)的親信。但它們感覺起來卻不一樣,因為兩者的措辭不同。
非自動模式的大腦會接受這種賭博,因為期望值是正二十五元:(得到一百五十美元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 七十五美元)−(失去一百美元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五十美元)=二十五美元。雖然預期的愉悅是很強的動機,失去東西的痛苦是最強大的動力來源之一。產品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行銷——透過效益訴求或透過痛苦訴求。我們的多元維生素可以防止體力及活力流失。
在英國的公投中,脫歐陣營使用「奪回掌控權」的口號。在總統大選中,川普重新採用雷根一九八〇年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
在消費世界裡,品牌是以一種策略因應「損失趨避」。以下哪種說法可以打動你? 我們的多元維生素可以增強體力及延長耐力。男人數到零時,鏡頭切換至核爆場景。廣告先讓人感到痛苦,接著馬上推出一種商品作為解藥。
因此,我們比較可能對第一個問題說「能」。一九六四年美國總統大選前,現任總統詹森的競選團隊在電視的競選廣告中採用恐懼行銷,那支廣告名為「雛菊」(Daisy)。以蘭迪刻意摧毀一切家當為例,多數人會花大筆錢阻止那種事情發生。這兩個口號都是以失去的痛苦作為依據。
這種行銷方式在零和賽局中特別有效,美國這種「贏者通吃」的兩黨政治體制就是一種零和賽局。最明顯的例子是來自我們對待金錢的方式。
那些喜歡全力以赴、冒險比賽的球迷對這種策略很失望(全力進攻的球賽確實比較刺激好看)。一旦他們處於領先地位,球員就把焦點放在阻止對方進球上,不再花心思進球了。
筆者把這種策略稱為「痛苦訴求」 (pain frame):強調避免損失,藉此說服討厭損失的人。在這個例子中,商品就是候選人——所以廣告馬上提出行動呼籲:「十一月三日投詹森總統一票。川普陣營宣稱美國不再偉大,所以我們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但這種策略證實很有效,已經變成切爾西過去十年贏得比賽的主要策略。把痛苦當成一種說服工具,最明顯的做法是操弄恐懼感。你注意看獲勝方提出的口號。
在人生的足球賽中,我們彷彿是切爾西足球隊(Chelsea),切爾西足球隊以「大巴陣」策略聞名(parking the bus,亦即球隊放棄進攻,所有的球員都在自己半場後方防守)。痛苦訴求 vs. 效益訴求 為了讓大家更加瞭解痛苦訴求如何運作,我們來看另一種訴求方法:效益訴求(gain frame)。
這兩種口號都是訴諸「損失」——具體地說,是彌補虧損。事實上,他們已經這樣做了⸺整個保險業就是建立在人類對損失的恐懼上。
後者會引發失落感,但前者不會。文:麥特.強森(Matt Johnson PhD)、普林斯.古曼(Price Ghuman) 使用痛苦訴求來驅動購買 「付錢」帶來的心理痛苦,可能讓我們在按下購買鈕之前暫停下來,但一般來說,痛苦也可以促進購買
筆者把這種策略稱為「痛苦訴求」 (pain frame):強調避免損失,藉此說服討厭損失的人。我們賭博不是為了贏錢,而是為了不要輸錢。他們只要在廣告中強調「不投票給某個候選人將會失去什麼」, 就可以恐嚇選民投票給那個候選人以求「安全」。川普陣營宣稱美國不再偉大,所以我們要讓美國再次偉大。
政壇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痛苦訴求的明顯例子。聰明的政客與行銷團隊特別擅長透過「痛苦訴求」,來利用我們害怕失去東西的恐懼。
一旦他們處於領先地位,球員就把焦點放在阻止對方進球上,不再花心思進球了。大腦賦予潛在損失的權重,比賦予潛在收益的權重更大。
這兩個口號都是以失去的痛苦作為依據。但這種策略證實很有效,已經變成切爾西過去十年贏得比賽的主要策略。
核爆後發出的行動呼籲是什麼?「十一月三日投詹森總統一票。然而,大腦不是這樣模擬情境。無論你現在的收入是多少,這兩個問題都是在問你:是否願意用某個金額過生活。行為經濟學家把這種遠離痛苦的特殊動力稱為「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
廣告先讓人感到痛苦,接著馬上推出一種商品作為解藥。」 這種痛苦訴求在二〇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及二〇一六年英國脫歐的公投期間特別明顯。
在總統大選中,川普重新採用雷根一九八〇年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後者會引發失落感,但前者不會。
這種決定在演化上很有道理:狩獵採集者覺得,錯過一餐的痛苦比獲得一餐的快樂更強烈。思考一下底下的問題:你獲得一百五十美元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損失一百美元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你願意冒這個險嗎?從數學的角度來看,你應該接受這種賭博的機會。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